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服裝代工企業訂單劇減 如何擺脫低端競爭?

廉價且豐富的勞動力,一度吸引國外品團體服訂做牌搶灘中國,尋找代工企業。然而,近兩年來,不少代工企業已經感到陣陣寒意。
進入夏季,夏裝市場異常火爆。不過,與往年隨處可見“中國制造”不同,今年上市的新款更多來自泰國、越南、孟加拉國等地。據前瞻網了解,因國內勞動力成本逐漸攀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將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在這股浪潮中,重慶服裝代工企業也未能獨善其身,部分企業訂單最多劇減近一半。
ZARA、產自東南亞
26歲的羅露是不折不扣的ZARA粉絲。前天,她在沙坪壩煌華ZARA店買了兩件衣服,一看吊牌,發現上面標注著——“原產地:孟加拉國”,其他的裙子等,也大多標著產自摩洛哥、印度、葡萄牙等地。“以前大多數衣服不是Made in China 嗎?”羅露不解,為啥現在這麼多衣服在東南亞等地生產?
在觀音橋H&M店,H&M衣服上標的產地,果然很多是東南亞國家,“Made in China”的標志非常少。
其實,一個現像是,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逐漸攀升,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將訂單轉移到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
例如頗受年輕人熱捧的品牌——。據前瞻網了解,2001年,中國生產了其40%的鞋,排名世界第一,越南只占13%;到了2005年,中國的份額降至36%,越南升到26%、排在第二位;2009年,中國、越南分別以36%的份額並列第一;2010年,越南的份額升至37%,超過中國的34%。從2010年開始,“產自越南”的字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鞋上。此外,另一大全球知名品牌優衣庫亦計劃從低價服裝品牌G。U開始,向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工廠增加委托生產,將目前中國以外20%~30%的生產比率提高到50%。
企業訂單銳減近一半牌搶灘中國,尋找代工企業。然而,近兩年來,不少代工企業已經感到陣陣寒意。
前日,在朝天門渝派服飾大樓裡,看著店內懸掛著的新款時裝,高松卻高興不起來。他是我市金貝依服飾的老板,因看好外單比內銷批量大的優勢,團體服今年他將所有的業務團體制服都押在了外單上。
讓他沒想到的是,國外市場一反尋常的“冷”——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的訂單減少近一半。與此同時,他到手的利潤也在大幅“跳水”,一方面是不斷上漲的水電、人工、物流等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客戶不斷壓低價格。過去代工利潤可以達到加工費的20%~30%,然而現在已經大幅縮減至不足10%。
“做外貿代工一套服裝可以賺兩三百元,然而從去年開始,外貿形勢越來越差,利潤低薄。”萬紫風情服飾有限鄭良強說,即便有時明知這個單子不賺錢,但為了留住客戶,大家還不得不搶著做。
“重慶的服裝企業中,有10%為外貿加工型企業。2008年,勞動力成本上升,代工企業利潤開始下降。過去代工企業平均利潤在10%~15%,高的可以達到30%,現在較高的代工利潤也只有8%。”重慶渝派服飾協會秘書長李勇表示,生存遇冷,不僅僅是重慶,全國各地的代工企業都面臨這樣的困境。
分析
逐漸消失的人口紅利
重慶渝派服飾協會副會長黃明偉認為,快速上漲的勞動成本是訂單流失的主因。
他這樣算了筆賬,從2008年至今,重慶地區服裝行業普通工人月工資從1000~1400元/月增長到2000元/月左右,如果折算為美元,加上人民幣升值的因素,人工成本增幅就達1倍多。加上重慶服裝生產所需的輔料,需從廣東沿海等地購買,原料成本也貴出一倍以上。
“這直接導致服裝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下降。”他表示,采購商為了維持成本運作,會選擇將訂單移到成本更低的其他地區或國家。
對於目前成衣代工人工成本究竟給企業造成多大困擾?最新統計數據,與孟加拉國相比,國內紡織品企業員工的平均工資為188~300歐元,而當地工人工資僅為80歐元。與泰國、越南相比,國內勞動力成本是當地的5~6倍,差價最高可達10倍!
應對
企業抱團打響區域品牌
面對困境,部分企業老板想通過運作品牌,脫離產業低端競爭。不過,實踐起來,卻頗感不易。
“我們也很想走品牌之路。”渝派服飾旗下一周姓老板有過一次失敗的嘗試,“自主品牌要涉及技術研發、品牌推廣、市場銷售、售後服務等環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個過程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
絕大多數重慶服裝代工企業選擇了蟄伏策略。有的繼續現有的代工模式,通過“增量”逐步做大規模;有的從制造出發,往設計發力,爭取國外品牌的代理權,采取ODM模式指廠商根據另一家廠商的規格和要求,設計和生產產品生產;還有的為了稀釋風險,同時采取代工和品牌兩種模式。
“重慶服裝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靠一己之力打造個體品牌有較大的難度。”李勇表示,未來幾年將通過組織企業參會,提高渝派服飾班系服訂做的亮相率,從而樹立品牌形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