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星期三

金相顯微鏡的歷史發展和行業現狀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金相顯微鏡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

後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

而金相顯微鏡則由最原始的放大顯微發展而來。

1590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

1610年前後,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當時的顯微鏡光學工匠遂紛紛從事顯微鏡的制造、推廣和改進。

由於放大鏡采礦業的迅速發展,需對金屬內部結構進行微觀觀察,金相顯微鏡正式登場。

17世紀中葉,英國的胡克和荷蘭的列文胡克,都對顯微鏡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665年前後,胡克在顯微鏡中加入粗動和微動調焦機構、照明系統和承載標本片的工作台。

這些部件經過不斷改進,成為現代金相顯微鏡的基本組成部分。

1673~1677年期間,列文胡克制成單組元放大鏡式的高倍顯微鏡,其中九台保存至今,已經較接近金相顯微鏡了。

胡克和列文胡克利用望遠鏡自制的顯微鏡,在動、植物機體微觀結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

19世紀,高質量消色差浸液物鏡的出現,使金相顯微鏡觀察微細天文望遠鏡結構的能力大為提高。

1827年阿米奇第一個采用了浸液物鏡。

19世紀70年代,德國人阿貝奠定了顯微鏡成像及粒子顯微鏡的古典理論基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